Sunday, June 20, 2010

印度廁所使用指南

有入自然有出,是動物世界自然定律,所以恕我百無禁忌,上一次提到吃飯,今次不得不提廁所。

人有三急,第一次在印度上廁所,卻發現﹕「咦!廁紙呢?」幸好,我有良好的習慣,先檢查廁紙的存放位置,Cee的父母家中有兩個廁所,既然一個沒有廁紙,便看看另一個廁所。好了,給我找到。後來,到他有些親戚家,方發現廁紙不是必然的,不懂得怎樣用廁所,一下子呆了。

Cee給我解釋,坐廁旁有噴射式的水喉,專用來沖洗屁股的。在一些非常舊式設計的廁所,沒有此設備,就要預先用小水桶盛水了。原來印度人習慣如廁一般用水沖洗屁股,不用廁紙抹的,有廁紙都是Cee媽媽照顧得貼心。

初時當然不慣吧, 有廁紙還是用廁紙,用水就要用左手洗屁股,手觸屁股可能碰到排泄物,心理上很不安。後來迫不得已,作了新嘗試才發現其實用水真的比用紙好處多,不但更清潔,而且減少磨擦。再偉大一點的說法,節約用紙,十分環保。老實說,如廁後怎樣都要用肥皂洗手,就用手洗不雅或帶來不安的想法,現在覺得有點多餘,確保洗手洗得乾淨就是了。如果在街外有些地方可能會麻煩點,我建議自備大量紙巾,能做忍者就更好,但如果在家,用水一定比用紙好。

從網上找到一個印度廁所使用指南,出自印度旅遊名點Kerala 的某廁所,值得一看!





(圖片來源: http://www.pbase.com/jtodhunter/indian_toilet)

Saturday, June 19, 2010

我的五指神功

亞洲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吃飯用刀叉,為什麼印度人要用手吃飯?

中國菜著重色香味俱全,但說到吃印度菜,單是色香味是絕對不夠的,那還欠啥?是觸覺。印度人很享受用手吃飯的感覺,即使是時至今日,一般在家裡吃印度菜,印度人都會用手吃飯。我們一般認識的印度菜其實是北印菜,例如Tandoori Chicken、各種不同的咖哩等。北印的主要食糧是naan 和roti (就像蔥油餅差不多的薄餅),食法多用naan或roti包著不同的醬菜。試想想,用手指扯出naan的一角,再包上咖哩,全都是熱烘烘的,通過最敏感的手指尖傳達那股觸覺,比起用刀叉筷子拿起食物,雖然色香味沒差,體驗卻極大不同的。舉個例子,用手拿薯片跟用筷子夾著薯片,風味有天壤之別。

用手吃飯聽上去好像很原始,嬰孩也不是喜歡用手拿東西吃嗎?雖然是用手,規矩是有的,還需要技巧。印度人吃飯只用右手,因為左手有別的用途,被視為不潔。所以,吃飯時甚麼都用右手,只在傳遞餸菜和上菜時用左手,左手只踫器具,不碰食物。還有,拿食物不可用掌心,只用上手指的頭兩節。說來容易,但用單手五指撕下naan時,方發現自己手無搏雞之力。

Cee是南印人,菜式有點不同,一般的家常便飯都是以不同的「湯」和咖哩撈飯。因為Cee是婆羅門種族(Brahmin),家人都吃素,配菜只吃菜咖哩。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頓飯,但配飯的咖哩和「湯」加起來最少有五六樣。我叫它們做「湯」,因為它們跟我們廣東人的滾湯沒有太大分別,十分流質,通常是Sambar 、Rasam。其實印度人不叫它們做湯,吃時一定撈飯,不會像我們喝湯般咕嚕咕嚕的將其灌下。五六樣配菜和飯分別放在大銀盤中,配菜次序有先後,每吃一道配菜就把飯分成小份,用五指把配菜和飯均勻地混在一起,還加上點點的ghee。(Ghee是unsalted butter,原本是固體,在食用時才用洋燭加熱融化,有舒緩腸胃的作用。) 吃畢前,會把乳酪加進飯裹,也有舒緩腸胃的作用,吃完就用餐完畢。

起初 ,我十分抗拒把ghee加進飯裡,那股牛油味在飯裡總覺格格不入。還有,用手指搓著乳酪混飯,那種一冷一熱的混在一起放入口裡,感覺很怪,我不願多吃。可惜,Cee來自 Andra Pradesh ,該州以辣聞名,除了配菜,通常還會添上一大塊自家醃製的avakaya,是用辣椒醃製的芒果。我起初不以為意,我一向喜歡吃辣,吃韓國菜對我來說一向都是「濕濕碎」,所以大口大口的吃。在口中不覺是一回事,一到胃裡就轉化為一股熱力,久久不散,幾小時後在洗手間久久不能出來就知受罪了。此後,我都乖乖吃加ghee,乳酪撈飯嘛,「咕」的一聲吞了就是,幾次就習慣了。

我還記得第一次吃南印住家飯是去年五月探望在Pittsburg Cee的表姊、表兄夫婦的時候。用手指搓著熱飯 ,放入口中,那一種感官的刺激是前所未有的,我的毛管不其然地豎起。湯又是流質,和飯一起用手指拿起,一滴滴逃過我的五指山,天一半、地一半,甚是狼狽。

表姊問道:「要匙羹嗎?」

我有我的宗旨,我要證明我和你們沒甚麼不同!你可以,我也可以,無論怎樣都要學曉用手吃飯,不要把我當作外來人。連用手吃飯都不會,不是很可笑嗎?何況,學好了,十月到訪印度Cee父母家就能展示我的五指神功。哈哈!

「不用了,謝謝。」

到十月時,真的來到Cee父母家了。本以為自己的五指神功很了得,但他爸媽總都是給我做示範:「不是這樣,是這樣‥‥‥」

說著用手在他們的銀盤裡拿起食物,我不好意思地跟著。

 「嗯,對了。」

後來,看了電影中人們怎樣吃飯, 原來用手吃飯可以吃得這麼幽雅,明白了!只用上手指的頭兩節,推進口裡,才放手。小口小口的吃就不會天一半、地一半。可是,這樣我又吃得太慢,飯餸都涼了。

唉,功力未夠,仍需努力。

Sunday, June 13, 2010

有heart的《Gran Torino》

《Gran Torino》
《Gran Torino》不是一套新戲,Cee不停嚷著租下這DVD,我倒覺得奇怪。起初還以為是甚麼《生死時速》之類的片子,看了發現甚有意思。一直沒留意奇連伊 士活(Clint Eastwood)的電影,今趟看了終於明白為何他的名堂那麼響。Clint Eastwood這老戲骨,演技不庸置疑,年近八十,還自導自演,雖沒有一般荷里活巨片的大cast,劇本算不上完美,但故事觸及的題材真實,我覺得足以 感動人心。

故事講述奇連伊士活伊士活飾演的Walt Kowalski是一名韓戰老兵,妻子剛死去,失去倚靠,與兩名兒子關係疏離。一個人獨居在破落的舊區,老鄰居要搬的都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拉丁美洲裔 (Latino)、赫蒙族(Hmong)的新移民。在這個佈滿黑人、拉丁美洲、赫蒙族黑幫出沒的社區,他老人家顯得格格不入。他尤其對他的Hmong鄰居 有成見。他總是滿懷怨氣,彷彿世上沒有一樣東西逃過他的批評,動不動就連珠發炮式般對人咒罵。他就像腹語術能手(ventriloquist)、棟篤笑演 員Jeff Dunham 的其中一個木偶角色Walter。他只信任他的拉布拉多犬Daisy和他擁有的那輛古董福特汽車—1972年的Gran Torino。

任何人都對他的古董車虎視眈眈,就是這樣成為故事的核心。

鄰居 的赫蒙族兒子Thao,家貧輟學的雙失青年,生性比較安靜,平日乖乖在家幫手打理家務。但是他總是赫蒙族的童黨找麻煩的目標,他們要招他到黨裡。一向怕事 內向的Thao 被迫要溜進Walt的家去偷Gran Torino。偷車沒成功,但後來Walt嚇退童黨,成為赫蒙族社區的英雄,通過鄰家女孩Sue,他和赫蒙族人之間的冰牆漸漸地融化起來。Thao為了補 償之前的過失,為Walt工作,對社區作維修。他倆就成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故事運用很多對比手法,他子女對他的冷淡對比社區內赫蒙族對他的熱情尊敬、他孫女對無禮對比Thao的和善、他的戰績跟赫蒙族的包袱,還有很多前後對比,故事最初的喜劇到中段的戲情片到尾部的悲劇,令人更為Walt感到唏噓。幸好悲哀中還是帶著一點的希望。

雖 然算不上完美,但故事帶出很多活生生的現實主題︰戰後軍人的心理陰影、Hmong新移民、愛車之人的情意結、父子情‥‥‥就如Jersey Boys 的歌詞「Walk like a man, Talk like a man..」,認為值得男生們(尤其是愛車的男生)一看,看看Walt如何教Thao做個真的漢子。


Hmong新移民
 我對Hmong一直有一種好奇。我在上大學前一直未聽過這字,即使到上了大學,在班上認識了一個Hmong女孩,對Hmong的認識還是很少。我還清楚記得我們第一次的對話。

我︰「你是中國人嗎?」
H︰「不,我是Hmong。」
我以為她是指蒙古族︰「『蒙』(蒙古) 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嗎?」
H︰「不是,我來自老撾(Laos)。」

老撾又或是寮國倒是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聽到。為什麼大家都位於亞洲,但從未聽過香港人到此旅遊?更奇怪的是我們大學裡卻見到很多Hmong‥‥‥我很痛恨我們中學時代的課本,甚麼都是「外族入侵」,誰是那些外族?讀了七年中學都未聽過有關Hmong的事。

原 來Hmong分佈世界各地,在亞洲,他們在中國、越南、老撾、泰國、緬甸。大概有四百五十萬Hmong在中國,他們大都居於貴州和雲南,為稱為苗族的其中 一種。而在西方國家,美國有大概二十五萬人是Hmong,其餘在法國有萬五人左右,還有其他零零星星的我不數了。有傳炎黃時代的先祖蚩尤是苗族人。在十 八、十九世紀,部分遷南到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地。

1955年越戰爆發,老撾也被拖入,以Hmong軍事領袖 Vang Pao與美軍CIA合作為南越打北越。當發內戰,與南越一伙的老撾皇家政府跟與北越一伙的共產黨 Pathet Lao對抗。1975年越戰結束,美軍撤出,Hmong軍事領袖Vang Pao流亡到泰國,共產黨 Pathet Lao推翻皇家政府,開始對之前協助美軍的Hmong進行清算,Hmong開始大批逃亡到泰國,成功的就住在難民營,就如當年香港收容越南難民一樣,其後 很多被遷徙到美國,主要在加洲、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辛州,所以學校會看見不少Hmong。仍在泰國的很擔心會被遣返到老撾,面對政治迫害。

我認為Hmong是可憐的 一群,到那裡都是少數民族,不一定會聽到他們的聲音。雖然在美國落地生根,難民畢竟跟移民不同。我想老一輩的由於經歷過被迫害,非自願地離開家園,得到安定後又不諳英語,對他人的信任應該十分缺乏。有這部電影帶出這種種問題,提高大家的認知是一件好事。

 (伸延閱讀︰http://www.hmongstudies.org/LearnaboutHmongwebsite.html)

Thursday, June 10, 2010

泰姬陵 - When a man loves a woman...

若說未訪過泰姬陵,怎算得上來過印度!


泰姬陵是一處從小我就想到的地方。記得幾年班的時候在電視上看過一座雪白色,像皇宮似的建築物在夜裡散發出自然的光芒,彷如仙境中的。那時我太小了,不知道它叫泰姬陵,過了幾年才聽到名字,卻以為泰姬陵在泰國,都是幾年前方發現泰姬陵原來在印度,說來也覺自己有點無知。


泰姬陵(Taj Mahal)是由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 國王沙加罕(Shah Jahan) 為愛妃蒙黛詩瑪哈Mumtaz Mahal興建的。Taj 是皇冠的意思,Mahal是皇宮的意思,取自蒙黛詩瑪哈的皇后銜頭,有思念瑪哈的意思。


導遊說沙加罕祟尚對稱美,所以泰姬陵整體建築99%對稱,正中央是陵寢,在陵寢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一式一樣的建築對稱著,亙相呼應。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達四十米的尖塔,内有五十級階梯,本來專供穆斯林教徒們每天拾級而上,登高朗诵《古蘭經》(Koran),祈禱朝拜,當然尖塔現在已不供遊人攀登。塔身故意設計成稍向外傾側,以防止萬一塔傾倒後壓毀陵體。陵寢裡中央墓室放着蒙黛詩瑪哈和沙加罕的兩具石棺。事實上,這兩具石棺只是鑲滿寶石的「虛墓」,沙加罕和蒙黛詩瑪哈的遺體其實被安放於兩具石棺底座下面的墓穴。


走近陵寢,每一個人都必須脫鞋或換上鞋套, 於是拿出剛剛導遊所準備的鞋套套上。雖然正值十月天氣最好的時候,在中午烈日赤腳走路,也感到一股熱力在腳底。


最令我神魂癲倒的是陵寢外觀以純白大理石打造的建築,走近點看更覺工匠們有鬼斧神工。陵寢内外鑲嵌各種寶石砌成美麗的花卉構圖,映襯著刻在理石上細緻的花紋。導遊教我們用電筒一照,部份寶石還會發光變色。雖然是一座陵墓,一點都不覺得陰森恐怖,反而是清雅脫俗。

                                                 *                              *                                 *

泰姬陵記載著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跟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楊貴妃可作對應。

沙加罕原名庫拉姆(Shihab-ud-din Muhammad),是蒙兀兒帝國國王查吉爾的第三兒子。雖然不是長子,但卻最受國王寵愛。隨著年齡的增長,庫拉姆成長為文武雙全身的才俊,好勇善戰,為擴充帝國版圖下了不少功勞。於是父王賜他「沙加罕」的封號,意為「世界之王」,有意讓他繼成皇位,那時他才廿五歲。

兩人的相遇發生在庫拉姆十五歲的一天,他在宮内閒逛時遇上了比古姆(Arjumand Banu Begum)。據說,比古姆是一位擁有波斯血統的絕色美人,是皇宮大內總管阿薩夫汗的掌上明珠,她的美貌令庫拉姆對她難以忘懷,兩人一見鍾情。

可是,兩人要依星象師吩咐,等五年後結婚才可有一段美好的婚姻。於是經過了五年的漫長等待,庫拉姆終於以一場盛大的婚禮迎娶十九歲的比古姆。 據說,比古姆性情温柔,擅於琴棋書畫。兩人婚後形影不離,比古姆跟隨丈夫上戰場,足跡遍佈彊地,感情十分深厚。


1627年,父王查吉爾去世後,沙加罕和他的兄弟們以戰爭方式展開了權力角力賽。得到岳父、皇宮大內總管阿薩夫汗的鼎力支持,經過一年多的虎鬥,沙加罕的兄弟們先後神秘暴斃。1628年,沙加罕終於登位 ,成为蒙兀兒帝國第五位國王。在登基大典上,把心愛的皇后封為蒙黛詩瑪哈(Mumtāz Mahal),也就是最高的封號,意為「皇宮之冠」,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可惜好景不長,1631年,蒙黛詩瑪哈在跟随沙加罕南征时,因難產而死,只不過是三十九歲。在她婚後十八年裡,共為沙加罕誔下十四個子女。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彌留之際,悲痛欲絕的沙加罕問她:「你如果死了,叫我怎樣表示對你的愛意呢?」 蒙黛詩瑪說:「如果陛下不要忘記我,請不要再娶,另外,替我造一座大墓,讓我的名字得以流傳後世,那麼我此生一切都滿足了。」「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沙加罕流着眼淚,只是點頭,蒙黛詩瑪就含笑長逝了。


蒙黛詩瑪哈之死,令沙加罕傷痛欲絕,他決定履行諾言為愛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麗的陵墓,以表達對她的思念之情。同時,下令宮廷為她致哀兩年,禁止一切娛樂活動。除了匯集全中亞細亞最好的建築師和工匠,到各地搜羅寶石等建築材料,歷時整整廿二年,耗竭國庫,導致蒙兀兒帝國的衰落。沙加罕原本還計劃在河對面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邊白色、半邊黑色的大理石橋連接,與愛妃相對而眠。但泰姬陵竣工不久,其子奧朗則布弒兄殺弟篡位成功,沙加罕本人也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此後年,他每天只能透過小窗,淒然地遙望着遠處河裡浮動的泰姬陵倒影,「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後來沙加罕的視力惡化,僅可借助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鬱鬱而終。有幸的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死後被合葬於泰姬陵内他的愛妃泰姬的身旁他石棺做得比泰姬的要高出一截,這就是整座泰姬陵裏面唯一不對稱的地方。


假若有朝一日能拜訪夜間的泰姬陵, 尤其是滿月之時, 皎潔的月光斜照在銀白色的泰姬陵,大理石映著淡淡的藍色夜光 ,是最美的時候。可是泰姬陵現在夜間已不對外開放參觀,只好冀盼有這麼的一天。


Monday, June 7, 2010

亂中有秩

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國人大都以此引以為榮。自1947年印度獨立至今,全民公投,普選總統也已經是第十五任了,這點相信是大部份港人求之不得的。其自由尤其可以在日常生活上反映,特別是交通。說起交通,無一個字可以更貼切去形容「亂」(Chaos)。在當地生活的人不會覺得是甚麼一回事,反而外來者覺得歎為觀止,偶爾返印度的人也需要些時間來適應。

到過印度的人, 應該不會錯過「請遵守交通線」("Please follow lane discipline")的標誌,單憑這些標誌,司機們的自律性可見一斑。明明是三線行車,竟然可以變成五、六線行車,大開眼界。不過,公平一點說,行人也不見得只在行人路上走。

Cee說這是亂中有秩(Order in Chaos)。假如大家都想向右轉,不管你在哪一條行車線,誰有本領先到交叉路,就可以先轉,這是就是金律。行人不用怕車,大可在車路邊走,司機們訓練有素,看見了自然會讓過。無他的,路是大家的,我有自由做我想做的,你沒權指使我。要達到目的需幹甚麼,早有不成文的規定,亂還亂,一切運作如常。

沒辦法,這都是社會造成的。試想想,如果周圍的人都是不依指示,只有你乖乖的遵守交通線,結果就是不斷地被人超車,最慢就是你。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就培養了懂得爭取保障自我權益的思維,方能免成為最吃虧的一個。爭路不要緊,爭厠所最可惡。

路上有的使用者又何祇人和車,人、車、狗、牛‥‥‥如果在農鄉辟壤,可能還會有別的動物如大象、驢子、駱駝等在路上,令我想起了廸士尼的經典卡通《小鹿班比》,好不溫馨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印度教裡,牛是神聖的。正正於此,即使有流浪牛群在鬧市擋住路中心,大家都會表現得很忍讓,耐心等候各牛神施施然走開,連響按也沒有。我對他們那份尊敬可以說是另眼相看。

響按在印度有著與別不同的用意。一向以來,我認為響按有三個用途﹕一、表示危險;二、宣洩憤怒(尤見於香港堵車時,的士司機常最做的,還贈上幾句家喻戶曉的問候);三、打招呼(或撩女生)。到了印度方發現原來響按可以用來代替這句話﹕「喂,我就快來了,你(前面的車輛)給我讓開!」最惹笑的是,不少汽車的車尾都寫了類似「Please honk」或  Honk OK」的字樣,彷彿是表明心跡﹕「本人與世無爭。」安全至上始終都是上策。想起小時侯在電視上看到的政府宣傳片:慢慢走、莫亂跑、馬路如虎口,交通規則要遵守,安全第一boot boot,命長久。

Thursday, June 3, 2010

震撼的場面

事先聲明﹕ 如果閣下有意到印度旅遊,不要因為我這篇文章而感到擔心或害怕,因為我的活動大致與當地人(如Cee的家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無異,而有部分經歷比較難遇到的,尤其是如果閣下跟香港旅行社辦的豪華團,衣食住行照顧週到,絕對不用操心。

上次提到第一次坐印度的火車,之後的火車經歷更深刻。 我們由德里出發,乘坐火車到 Gwalior (瓜廖爾) 探望Cee的三姨。甫上車廂,服務員為我們送上奶茶、咖啡,服務非常好,稍後還有很美味的獨立包裝早餐。可是,滯留了個多小時還沒有開車的跡象,乘客們都開始著急討論起來。Cee 離開了座位去探聽人家的討論內容,原來某處發生了火車撞毀的意外。就是在同一路線一輛比我們早兩小時開出的列車撞毀了,意外地點也位於通往旅遊勝地泰姬堎的火車線。

經過差不多三小時的延誤,我們的列車經過終於開駛。途經出事現場Mathura時,所有乘客都站起來看窗外的一片火車殘骸, 現場也有數千名居民圍觀。我還記得其中幾節車卡傾側,沒有了車頂,椅子都歪了,滿地碎片。雖然看不見傷者和血跡,單看車身撞毀程度就想像到那股撞擊力的強烈,心頭頓時寒了,我也回到自己座位不忍再多看。



對我來說,場景實在太震撼。當我一到達Cee三姨的家,就囔著要看新聞,我無法忍受不知道意外原因。但看來,有這樣想法的只有我一人,他們顧著談歡暢聚,可是新聞報導還沒有交代事故起因,翌日的報導才有,但當我知道甚麼導致廿多人死亡的慘劇,真的不知應該怎樣反應,只有「O嘴」。於早上近五時,一列大概早我們兩小時開出的Goa Express從後撞向另一停泊在Mathura交滙站的列車。那列被撞的Mewar Express 本來早應開走,但因為車上有位被Rajasthan 警察準備押運到德里法庭作聆訊的疑犯在列車開駛時跳車逃脫了,所以火車停在車站外,而後隨的Goa Express沒有依訊號停下來。簡直難以至信!為什麼會用載滿乘客的火車去運犯?十萬個不明白‥‥‥

(圖片﹕http://www.guardian.co.uk/world/gallery/2009/oct/21/india-train-crash
更多新聞﹕http://news.bbc.co.uk/2/hi/8317649.stm)